天下雜誌最近提到由德國所提出的工業4.0概念,個人的解讀就是工廠運作是透過生產線的即時資料回饋立即進行調整、修正,讓整體生產效率最佳。
工業4.0需要透過物聯網的技術來實現,也就是所有的東西都要能夠互相連結:機台要回復生產參數以及生產過程的變化、檢驗機台要回復檢驗結果、輸送帶要回復運送狀況...等等,因此這些「東西」 (things) 都透過網路將資訊大量傳回來。而這些資料透過大數據分析的技術進行分析,以得到可執行的行動方案,然後再指示、修正生產線繼續生產。
在工業4.0下,人將由「操作者」逐漸變成「監督者」,監督生產線的狀況而僅僅在需要的時候介入調整,否則生產線將可以自主作業。
再者,因為產業變化、技術進步、個人化需求增加,在工業1.0, 2.0時所追求的經濟生產批量可能會逐漸變小,而慢慢的變成批量=1的生產型態。透過資料分析可能提早預估批量變化,彈性調整批量,甚至以1為單位來生產。
在這樣的作業型態下,供應鏈管理將天翻地覆,過去我們所熟悉的管理模式將不再適用。以前透過交易資料 (transaction data) 進行分析、規劃而管理的模式將被改變,工業4.0時代將以立即的資訊進行江河運算 (stream computing),而即時透過現況立即反應。因此當一筆交易資料 (如生產工單) 收集進來時,生產線可能都已經經過數次的修正與改變了;而供應鏈規劃更不再是透過交易資料來進行批量式規劃 (batch planning) ,而是隨時隨地根據生產線變化即時調整反應,也就是由「週期性規劃」變成「即時反應」了。未來在工業4.0後,無法做到sense & respond的供應鏈將會居於劣勢了。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建置智慧企業的挑戰:問題與資料的考量
智慧企業的精髓在於如何運用資料回答問題 (決策與行動)。因為機器學習、大數據...等等變成顯學之後,很多企業投入資源學習、鼓勵員工學習相關技術,然後要求員工內部提案或是找外部廠商、顧問來討論、聽取案例,期望找到智慧企業的銀子彈 (silver bullet),甚至採購一些軟體...

-
我認為供應鏈規劃裡面一個最重要的課題就是產銷規劃 (S&OP);它是整個供應鏈執行的核心機制(請注意,是供應鏈規劃,不是供應鏈管理)。看一個公司進行產銷規劃時所參與的層級,就可以知道這個公司運作的好不好。 幾個星期聽到一段分享,他提到當初Steve Jobs剛...
-
最近跟同事聊天,剛好聊到這個話題,做個筆記吧~ 需求計畫 (demand planning)、需求管理 (demand management)、需求感知 (demand sensing),三個有啥不同? 銷售人員會預估未來需求,這個稱為銷售預測 (sales forec...
-
在討論規劃流程時,有一個重要但常被忽略的議題就是滾動計畫與計畫循環 (rolling planning & planning cycle),需多人要導入規劃系統時,常就單點功能討論,爭個你死我活,但其實有些需求或問題在考慮滾動計畫與循環後,其實就沒那麼複雜。 什麼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